首頁 > 行業解決方案 > 數字展廳解決方案 > 當科技館遇見人機交互:傳統科普模式將面臨怎樣的顛覆性變革?數字展廳解決方案
當科技館遇見人機交互:傳統科普模式將面臨怎樣的顛覆性變革?
欄目:數字展廳解決方案更新時間:2025-02-27整理發布:zbvision.cn已有 353人查閱在傳統科技館中,展品與觀眾之間往往隔著一層冰冷的玻璃罩和冗長的文字說明。觀眾被動接受知識,單向輸出的模式讓科學教育顯得嚴肅有余而趣味不足。然而,隨著人機交互技術的飛速發展,科技館正悄然經歷一場“去邊界化”的革新——從靜態展陳到動態互動,從單向灌輸到沉浸探索,技術的賦能讓科學知識跳脫出展板與模型,以更鮮活的方式融入觀眾的感官與認知。
一、AI數字人
傳統科技館的講解服務受限于人力與時間,而AI數字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桎梏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和情感計算技術,虛擬數字人不僅能流暢回答觀眾的即興提問,還能通過表情、動作和語調傳遞情感,讓互動更具“人格化”溫度,這種無需預約、全天候服務的“智慧伙伴”,不僅提升了科普效率,更讓知識傳遞從“告知”轉向“對話”。
二、手勢識別
當觀眾無需觸碰按鈕,僅憑揮手、抓取或滑動等手勢即可操控展品時,科普的參與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。手勢識別技術通過深度攝像頭和算法,將人體動作轉化為精確的指令,讓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交互更自由、更直觀。這種“零接觸”的交互方式,既避免了傳統設備的損耗問題,又以符合直覺的體驗降低了科學認知的門檻。
三、體感交互
體感技術將觀眾的動作、姿態甚至重心變化轉化為數據輸入,使科普體驗從“動手”升級為“動全身”。在能量守恒展項中,觀眾跳躍的力度可實時轉化為虛擬小球彈跳的高度,這種“全身沉浸”的設計,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可感知的體感反饋,尤其吸引青少年通過運動本能去理解知識。當觀眾發現“自己的身體就是實驗工具”,科學的趣味性與記憶深度便成倍提升。
人機交互技術對科技館的改造,絕非簡單的“工具升級”,而是一場科普邏輯的重構。傳統模式中,觀眾是知識的“接收者”;而在人機共生的新場景下,觀眾成為科學現象的“參與者”甚至“創造者”。當技術消解了理解的壁壘,科學便不再遙不可及,如果您近期也有類似的科技館改造或建設需求,可隨時聯系我們。

微信公眾號(sz-zbvision) / QQ:2379056273
電話咨詢:18617067979 / 0755-29887159
聯系地址:深圳市寶安區福永大洋路90號中糧 (福安)
機器人制造產業園五棟101-103號